


2018年至2019年的一年間,我居住在東京都江東區的一個公營住宅社區裡,那個住宅主要面向領退休金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的打工族群,當然,也有像我一樣經濟並不充裕的學生群體居住在內。在每棟住宅的入口處都會有一個小型的垃圾房,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居民們丟棄生活垃圾的地方,況且住宅內大多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群體,垃圾房一定是骯髒不堪。但是讓我特別意外的是,當我每次走進垃圾房的時候,那些可回收的廢棄物都被清洗乾淨,並按照材質的不同整整齊齊的堆放在各個待回收區域。
這些「垃圾」在被丟棄前都是各式各樣不同價值的商品,但是當這些物品脫去了表面的印刷包裝物之後,彼此除了色彩與形狀上的差別外其實已無實質上的區別。有一次在我丟垃圾的時候,夕陽透過網窗照進了屋內,透明塑料垃圾在陽光的照射下反而變得光彩熠熠。由於塑料瓶在丟棄的時候會被擠壓,原本光滑的塑料表面多了許多皺摺,而這些皺摺能夠讓光線在塑料之間進行折射,仔細看確實饒有一份美感。



而在當今全世界多數主要國家所處的高度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消費已經成為了最主要的社會共識,被大量討論的「消費主義」早已成了一種社會氛圍。人們通過各種辦法賺取貨幣,再利用 貨幣來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來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近年來,電商平台在這一社會現象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諸如Ebay,亞馬遜,阿里巴巴之類的線上購物平台創造了許多以消費為中心的「節假日」,藉此能夠進一步激發人民的消費狂歡。隨著消費者的消費力的增長,很多習以為常的日常用品也在逐漸往「精品」與「奢侈品」的方向發展。藉由出色的產品設計與技術,以及大量的廣告營銷,一台原本非常便宜的吹風機也以平板電腦的價格進行販賣,並且全球累積的銷量十分驚人。在這樣的我們所默默認同且不得不參與的消費社會背景下,我們是否曾思考過,我們到底在消費些什麼?
1.「被忽視的美感」
這個創作項目的主題是「boutique(精品)」,在創作之初,我從樓下的垃圾房收集了許多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垃圾」。通過特殊方式的攝影,嘗試者捕捉這個「垃圾」的材料本身的質感,以及工業商品在經過人的使用後留下的「行為痕跡」所產生的獨特視覺感受。商品經過三個階段:生產,運輸和使用,最後以垃圾的形式存在。最後我所捕捉到的這些圖像讓我打破了對於工業商品垃圾的刻板印象:它們也可以如此有趣,引發審美的共鳴,甚至讓人有所想像。










2.「垃圾的姿態」
我將這一系列的「垃圾」的圖像熱轉印刷在了纖維布料上(由東京Mimaki Lab提供技術支持),將這樣的布料像時尚服裝一樣讓女性模特穿著,並且在攝影棚進行攝影。我再將所拍攝的模特照片進行處理,增加相應的廣告語,設計成了時裝廣告。




3.「精品」到底是什麼
我利用上述實驗性攝影製作成了「boutique(精品)」的系列性圖像。我帶著這些圖像來到了百貨公司和精品店林立的東京銀座和日本橋街區,我站在精緻的大廈和奢侈品的廣告前面用手高舉起這些圖像。
--- 我將商品被使用後丟棄而成的「垃圾」與真正的精品商品之間的價值鴻溝視為一種對於消費社會最大的諷刺。
我仔細觀察過往路人對於這一行為的反應,好幾位路人都誤認為這一舉動是背後店家的宣傳活動,這讓我非常意外。當「垃圾」與「精品」毫無違和感的放在一起時,我們不禁能夠自問:精品到底是什麼?盲目追求消費意義又在哪裡?



4. 創作的延伸
我將上述的「垃圾」的圖像原形通過重疊,扭曲與光線處理等方法,在視覺觀感上模糊「垃圾」本身的符號特徵,只保留其材質和人為使用後表面留下的痕跡。當「垃圾」這一強烈的解釋項被失焦之後,觀者的視覺注意力就會回到「垃圾」本身的材質上來,重新燃起對這一圖像的好奇心。我將圖像中「垃圾」的原材料名稱、介紹、與其化學式等訊息一併放入畫面中,以海報的形式進行展示。


